首页- 造句大全-造句列表
您的足迹:

造句大全搜索

傩舞造句 首页

知之小工具造句栏目为您提供2024年的傩舞的造句相关内容,本栏目原创编辑和精选收集了28条傩舞的造句一二年级例句供您参考,同时也为您推荐了傩舞的解释、近反义词和组词。
  • 1、赣剧茶戏、婺源傩舞、樟树药材、赣语。
  • 2、穿插环旋,分合有致,是龙文化中颇具特色的龙舞艺术;傩舞源于3000多年前,是殷商时期民间的一种面具祭祀仪典,其舞动狂热粗犷,喻意驱邪逐疫,祈福纳祥。
  • 3、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舞台上,傩舞者们身穿华丽的服饰,优雅地舞动着,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 4、酷暑之中,傩舞者们在火热的城市街头翩翩起舞,散发出一股勇敢和无畏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无限可能。
  • 5、在节日的庆典上,傩舞者们身披五彩缤纷的饰物,在欢快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 6、傩舞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 7、傩舞者的身上,每一个舞步都召唤着祖先的灵魂,他们用心灵的智慧和身体的力量将神话与现实融为一体。
  • 8、在傩舞的舞台上,每个动作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个面具都是一种象征,舞者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民族的故事。
  • 9、傩舞的魅力在于它那种既古老又神秘的气息,它带领我们穿越时光,体验千年的辉煌和智慧。
  • 10、傩舞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识,是一个文化的瑰宝,当傩舞的旋律响起,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独特的自豪和自信。
  • 11、傩舞的舞者们身披各色面具,他们的动作婀娜多姿,仿佛妖精在人间舞动,令人陶醉其中。
  • 12、在万紫千红的花海中,傩舞者们舞动着他们那独有的姿态,鲜艳的衣裳与艳丽的花朵交相辉映,绽放着美丽与希望。
  • 13、傩舞者们的身体舞动着自己的故事,通过肢体语言诉说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思考。
  • 14、傩舞是村庄里的风景线,舞者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弘扬着民族文化,将村庄的美丽带给了世界。
  • 15、每当傩舞音乐响起,孩子们会跟随着旋律一起舞动,他们的笑声和欢乐让傩舞更加妖娆动人。
  • 16、傩舞的舞蹈步伐犹如行云流水,它不仅能够展现舞者的技巧和美感,更能让人们沉浸在舞蹈的韵律之中。
  • 17、傩舞是无声的诗歌,它通过肢体的舞蹈展现出内心的世界,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
  • 18、傩舞历史悠久,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
  • 19、西向“晒红节”活动有杀猪祭傩神、跳傩舞、草龙巡游、晒红绿等,村民们借此祈求风调雨顺。
  • 20、南丰傩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体育相关的项目。
  • 21、宕羌傩舞,就和“苯苯”驱魔祈福息息相关。
  • 22、活动期间,主办方通过傩舞、目连戏等非遗展演和十番锣鼓、采茶扑蝶舞等富有地方民俗的文化展示,深入浅出地将传统的祁门本土文化呈现给广大游客。
  • 23、总之,武术与傩舞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两者同源异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影响。
  • 24、几十年来,程长庆与胡振坤一起培养了省级傩舞传承人何柏坤、汪树坤、程金生等,使长径村业余傩舞剧团长兴不衰,后继有人。
  • 25、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
  • 26、萍乡素来就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这里的傩庙、傩舞、傩面具被傩专家们誉为“三宝”。
  • 27、历史上,当地村民凡遇干旱缺雨、疾病流行、村寨集会,族人头领“苯苯”将主持跳宕羌傩舞“驱赶鬼怪,保佑村庄风调雨顺”。
  • 28、日前祁门县在牯牛降景区举办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节,目连戏、傩舞、采茶扑蝶舞、十番锣鼓、打莲湘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观看。

傩舞的拼音和解释

傩舞 nuówǔ

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傩舞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