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造句大全-造句列表
您的足迹:

造句大全搜索

康有为造句 首页

知之小工具造句栏目为您提供2025年的康有为的造句相关内容,本栏目原创编辑和精选收集了79条康有为的造句一二年级例句供您参考,同时也为您推荐了康有为的解释、近反义词和组词。
  • 51、头巾气之外,最麻烦的是康有为毫无军事常识。
  • 52、据当时两湖总督张之洞的奏报:康有为的保救大清皇帝公司,拥有至少六十万洋银的现金流。
  • 53、按照李鸿章今日日里送来密信的约定,一个时辰前李鸿章应该已派人秘密通知了康有为梁启超这次的抓捕行动,你杜大人能抓住他们,那真是天下奇闻了。
  • 54、然而,郑观应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上却是消极的,同康有为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 55、不图当日所谓离经畔道之名教罪人康有为,今亦变而与夫未开化时代之人物之思想同一臭味。
  • 56、因此,康有为的社会进化思想不是导源于西方进化论,而是来自儒家今文经学。
  • 57、康有为一开始就篡取公车上书的美名,中学历史课本说到这一段又犯浑了,马关条约激起众怒,是松筠组织官员上书三十一次。
  • 58、当年,御史文悌曾上奏严参康有为,说他常常晚上来访,车中携有衾枕,行踪诡密。
  • 59、近代维新运动的倡导者康有为认为,只要远学英美,近学日本,实行变法维新,定能“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 60、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革故鼎新。
  • 61、所以在后来,康有为七十大寿的时候,梁启超不是写了一个很大的寿屏送给康有为,那也就师生和解了。
  • 62、内如康有为上书光绪,“吾民精华已竭,膏血俱尽,坐而垂毙,弱者转于沟壑,强者流为盗贼”。
  • 63、诸法之中,最前卫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提出的“与国际接轨”法。
  • 64、光绪帝对此深感不安,密召康有为、谭嗣同等议之,谭嗣同奏道:“圣上可召袁世凯进见,加官优奖之,让袁世凯亲擐甲兵来救驾。
  • 65、此外,周杰的光绪、方旭的康有为、贾一平的谭嗣同,吴彼的袁世凯也将串联起戏的脊骨。
  • 66、几日前,他府上的常客康有为,康大学子,可能是觉得自己写了那么好的策论都没中进士,心中有些怨气;又或者,这位先生是想学学清流泣血上书,针砭时弊。
  • 67、在严复以前,康有为虽没有直接论述西方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但在官办、民办企业方面有类似的论述。
  • 68、而言,以梁启超的多变对比康有为的一变之后不肯再变和章太炎的小处间或有变大处守定不变,则又具见同在一个时代之中,也会有人之不同各如其面。
  • 69、初闻其议论的人仿佛觉得谬妄胆大,然实际很切于实情;出生读书人家的康有为在成童时,便套入理学圈子里去,口口声声要做圣人。
  • 70、年后康有为去世,梁启超见他“身后萧条得万分可怜”,赶紧电汇了几百元钱,才草草成殓。
  • 71、他常与康有为扶乩问吉凶,乩语中先是显现出杜甫的诗句“落花时节又逢君”,接着又出现了李白的诗句“江城五月落梅花”。
  • 72、康有为的《书法对联》运笔在不方不圆之间,笔力浑厚而苍拙,浓墨渴笔,具有静穆大气的阳刚之美。
  • 73、顺便说一句,1896年1月12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曾经以孔子诞辰纪年。
  • 74、而同时在这年的7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还召集以前的给为门徒学生,成立了儒教,传播自己的思想,不久还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
  • 75、他还指出,书法领域的康有为实际上所求之“新变”实为“尚古”,但这与其政治主张上的”托古改制“的改良思想,实出一辙。
  • 76、这样的“托古改制”,比较著名的,远的有王莽的托古改制,近的则有康有为的托古改制。
  • 77、适逢公车上书,康有为等奏上变法之本,帝览而喜之,随召见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
  • 78、康有为由于之前接触过一些西方的书籍,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也借助于其故友廖平的经学伪经、孔子改制等思想,自成一家。
  • 79、该剧将起用国家话剧院的重量级演员,其中奚美娟将出演慈禧,周杰饰演光绪,方旭出演康有为,贾一平饰演谭嗣同。

康有为的拼音和解释

康有为 kāngyǒuwéi

(1858.3.19—1927.3.21)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学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早年接触西方文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他联合各省赴京会试的1300余举人上书,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图强。后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1898年4月成立保国会。他屡向光绪帝上奏折,企图在不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