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造句大全-造句列表
您的足迹:

造句大全搜索

朱熹造句 首页

知之小工具造句栏目为您提供2025年的朱熹的造句相关内容,本栏目原创编辑和精选收集了90条朱熹的造句一二年级例句供您参考,同时也为您推荐了朱熹的解释、近反义词和组词。
  • 51、他把设在公园中的办公室起名为“一息斋”,取朱熹的“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之义,足见其倔劲。
  • 52、淳熙三年,考亭先生朱熹与象山先生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二人为儒家正统辩论争持,为儒武优劣比武较技,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
  • 53、知之小工具尽量原创和收集优质句子,使您在造句的同时,还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 54、高令印教授也认为,从朱熹在同安的一些政绩,以及寻山问水过程中留下的遗迹字刻,可以看到朱熹思想从佛老向儒学转变的印记。
  • 55、在这个中心周围,先后诞生出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一大批博学鸿儒;并涌现了一大批知名书院,成为江南的教育中心。
  • 56、此亦一时灿然学问之区也,然为考亭按即朱熹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
  • 57、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 58、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朱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内完好保护着朱熹第二次回乡祭祖亲手种植的槠树,历经800多年岁月洗礼,至今已成参天大树。
  • 59、朱熹写挽诗二首:“天界经纶业,家传忠文心,谋谟经国远,勋烈到人深,廊庙风云断,江湖岁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
  • 60、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 61、三个层面均以圣王相传之道统为精神前提,“三统”整合即是朱熹文化世界的终极理想。
  • 62、历代的圣贤们,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再到孔子、董仲舒、朱熹,最后是康有为,他们对这条道路的开拓和探寻,就构成了“道统”。
  • 63、此书是朱熹门人记录老师言论的汇集,如人在目前,读来娓娓有味,与朱子精心结撰的著作比,更多一分活泼气质。
  • 64、朱熹理学理论的首要宗旨是通过一套人性的修养方法,以革除“习气”对本性的障蔽,进而促使潜存的道德本性如实彰显。
  • 65、朱熹尚被四地拽胳膊扯腿时,40亿的项目已经上马了。
  • 66、南宋时朱熹曾路过暗山,题名于暗潭石崖“暗潭水涌天心月”后有对句“转山石卷岭头云”,清建寺把联刻于寺联。
  • 67、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并作解说。
  • 68、朱熹在秀丽的山光水色里专心做他的学问。
  • 69、东西村原名竹岗村,是浙江玉环县的历史文化名村,唐代古刹灵山寺、北宋古樟、明代与朱熹齐名的戴明的故居等历史古迹至今犹存。
  • 70、淳熙间,建安布衣蔡元定著《律吕新书》,朱熹称其超然远览,奋其独见,爬梳剔抉,参互考寻,推原本根,比次条理,管括机要,阐究精微。
  • 71、奇迹更是真实的神话与传说,特别是具有不可模仿与复制性,一旦远去,剩下的只是回忆,犹如南宋淳熙年间在江西上饶发生的朱熹与陆氏兄弟之间的鹅湖之会知之小工具整理。
  • 72、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拜题考川为“明经学校,诗礼人家”。
  • 7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朱熹也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 74、在孔子神像前,还供奉着亚圣孟子、朱熹,及孔子的十一位弟子曾参、颜渊等人的神位。
  • 75、大风景好,宋代的王胄、朱熹等名儒以及明代名相李九我曾经在山中留迹,他们题写的墨宝苍劲雄浑,他们留下的诗章慷慨激昂,为乌髻岩添加了文雅气息。
  • 76、邵雍借天言人的学说,被程颢誉为“纯一不杂”的“内圣外王”之学,被朱熹称是“天挺人豪”构筑的“醉里乾坤”。
  • 77、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 78、朱熹深好其书,谓国家行且平定,中原必将审音协律,以谐神人。
  • 79、湘学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理欲同体、体用合一、内圣外王并重,与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陆象山的心学、吕祖谦的婺学,同为南宋地域文化的奇葩。
  • 80、它既饱尝了当年汉军南下平叛时的滚滚征尘,也目睹了朱熹经常登临关山的奕奕风采。
  • 81、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因金山寺的秀气、灵气,到此观光小住,如抗倭名将张经、明代状元翁正春、闽剧始祖曹学佺、宋理学大师朱熹等共30多位。
  • 82、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 83、这一点,曾参的“三省吾身”,孟子的“反求诸已”,程颢、程颐的“主敬存诚”,朱熹的“居敬持志”,吴澄的“主静”“慎独”等等都做了强调。
  • 84、此外李唐的《题画》、朱熹的《墨梅》等,从画风入手批判现实,也是题画诗的佳品。
  • 85、杨凌只知道礼教大防是在宋代朱熹手中发扬广大,从那时起殉节的女人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倒不知道朱熹还有这等“风liu韵事”。
  • 86、朱熹提出“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不专心什么也学不到。
  • 87、于是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等等文化艺术家纷来沓至,周敦颐和朱熹则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
  • 88、朱熹就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
  • 89、一幅1922年前后的老照片上,游客还能看到下院登山入口处曾有朱熹题匾的“闽山第一”亭,可惜亭子早已不知去向。
  • 90、首次拜谒李侗之后,朱熹满载着得道的喜悦走马上任,在同安主簿任内小试锋芒。

朱熹的拼音和解释

朱熹 zhūxī

(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对经学、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也有研究与贡献。著作有《四书集注》、《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朱熹 (南宋理学家)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