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造句大全-造句列表
您的足迹:

造句大全搜索

孔子造句 首页

知之小工具造句栏目为您提供2025年的孔子的造句相关内容,本栏目原创编辑和精选收集了186条孔子的造句一二年级例句供您参考,同时也为您推荐了孔子的解释、近反义词和组词。
  •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2、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3、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4、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7、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 8、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10、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11、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12、不迁怒,不贰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1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5、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16、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1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18、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1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20、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21、理想的现实化------这便是即将到来的时代的任务。不是从一堆从属于人生和盲目惰性的事实中,把理想演绎出来,也不是把理想转入理想的世界,过程恰恰相反:理想世界对物质世界的征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 22、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解.西汉。
  • 2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2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 26、“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27、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名言佳句,有耻且格。
  • 2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2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3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3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
  • 32、鞭扑之自子,不从父之教。
  • 33、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矣。”。
  • 3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3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3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38、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3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40、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 4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4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仁者乐,仁者寿这些都说什么?有山有水的。
  • 44、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 45、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4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47、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49、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50、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的拼音和解释

孔子 kǒngzǐ

(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查看详情]